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- 公众版 - 健康园地 - 健康教育 - 正文

远离溺水危险!这份防溺水实用指南必须牢记!

当前正值雨季和汛期

河流、湖泊、水库、池塘等水量增大

随着气温上升

因野外游泳、嬉水等引发的溺亡事故

将进入高发期

中国教育报报道

据不完全统计

在我国每年大约有5万余人因淹溺死亡

而在青少年意外伤害致死的事故中

淹溺事故为头号杀手

玩水是孩子的天性

夏季天气炎热

水边多了很多孩子的身影

这些防溺水知识

家长孩子都得学

溺水发生的常见原因

溺水,俗称淹溺,是指在游泳时或者失足落水时发生的严重意外伤害,溺水的进程很快,一般4-5分钟或6-7分钟就可因呼吸心跳停止而导致死亡。很多人在夏日喜欢在江、河、水库、水塘内游泳,这就很容易发生溺水现象,是青少年意外死亡的原因之一。

发生溺水事故的多为不会游泳的青少年,擅自到江河及池塘、水库嬉戏玩耍,不小心掉进江里、河里、水库里,而身边又没人及时正确救助,最终导致溺水死亡。

溺水常见病因

1、心理原因,部分人怕水心理严重,遇到水以后惊慌失措、四肢僵硬容易导致溺水,还有些人好奇心重,不当心突然落入水中容易导致溺水,还有赌博比拼,过于逞强好胜也容易导致溺水水;

2、生理方面,会游泳的人潜水时间过长,产生缺氧窒息容易导致溺水,还有体力不支、饱食、饥饿、酒后等原因去游泳而导致溺水,寒冷疲劳和用力不当在水中容易发生肌肉痉挛,也容易导致溺水;

3、病理原因,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如精神病,癫痫病,下水之后疾病复发容易导致溺水;

4、技术原因,人突然呛水之后不会调整呼吸也容易导致溺水,在水中打闹玩耍的时候,被人按压在水里时间过长,也容易导致溺水。入水的方式不对,意外受伤这也容易溺水;

5、误入深水或逆旋涡中,游泳场馆的管理不规范,设施存在不安全的隐患。

溺水病生理机制

在正常游泳时,人们会在水下吐气,而在水上换气。在意外浸没于水中,人会不自觉地吸入或吐出水分。当浸没时间延长时,人们会开始吸入水分,并发生保护性咳嗽反射。

过去曾认为喉痉挛可以保护肺部避免吸入水分,但这其实很少发生,仅占2%的案例。

随气体交换终止的时间延长,溺水患者因低氧血症继发意识丧失、呼吸停止,并最终发生心脏骤停。大多数溺水患者的心脏骤停机制是缺氧,而非心律失常。如不能及时得到救援,患者会死亡。

溺水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与气道反应性和吸入的水分多少相关,和液体的渗透压无关。

无论是盐水还是淡水,都可以通过冲刷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和破坏肺泡-毛细血管膜而引起肺部损伤,干扰气体交换。

溺水的临床表现

1、淹溺患者会出现剧烈咳嗽、咳粉红色泡沫样痰、呼吸困难;

2、心律不齐、血压不稳、心室颤动甚至心室停搏;

3、胃扩张,腹部饱胀膨隆,口鼻处有泡沫、污泥等;

4、烦躁不安或意识模糊;尿液混浊,呈橘红色,少尿、无尿;

5、少数溺水者合并外伤。

溺水上岸后急救措施

有些人说:“把孩子倒立控水、再心肺复苏“,有些人说:”把孩子趴在膝盖上控水,再心肺复苏“。

西安市胸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顾兴提醒

不要控水!

不要控水!

不要控水!

倒挂、俯趴拍打任何形式都不可以!

淹溺后黄金救治时间是5分钟,超过之后会引起脑部永久性缺氧,不管任何形式的控水,倒立或趴着,都会延误救治时间!

因为控水只能排出胃里的水,但不能排出肺和气道里的水,压根没用!而且控水容易让胃里的水呛到肺里,导致窒息!溺水的核心是缺氧,控水会延迟心肺复苏,让溺水者错失最佳的抢救时间。

顾兴主任叮嘱大家千万要记住:若遇见有人溺水,应该立即呼救,并拨打120,等待120医护到来前,千万不要控水,而是赶快清理溺水者口鼻内的异物,保持患者呼吸畅通;如果患者失去意识,需要触摸患者颈动脉,如果颈动脉没有搏动、呼吸心跳停止,应立刻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。

一组图片读懂预防溺水